8月4日的盐城东台,暑气渐盛,万陆社区的活动室里却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。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“青春筑梦·科技领航”实践团的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,为社区爱心暑托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天充实而温暖的实践活动。从晨光里的文化探秘,到暮色中的精神洗礼,孩子们的笑脸与朗朗书声,让这个夏日格外有意义。
光影寻文脉,笔墨启童心
活动伊始,队员组织孩子们观看了《跟着书本去旅行》纪录片的两个片段:《尺规揽胜——关山古刹》和《寻迹先贤——苏祠轼影》。“大家看,关山古刹的飞檐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?”提问刚落,孩子们的小手便齐刷刷举起。在“尺规揽胜——关山古刹”篇章里,孩子们跟着镜头触摸古建筑的几何之美,从斗拱的榫卯结构到匾额的书法艺术,时不时发出“原来古人这么厉害”的惊叹;而“寻迹先贤——苏祠轼影”中,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才情,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,志愿者队员趁机引导:“苏轼无论在哪都不忘读书、为民做事,就像我们东台的先贤一样呢。”简单的互动,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播下 “向先贤学习”的种子。通过纪录片,孩子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
随后,队员引领孩子们进入硬笔书法的世界。“头身正,两臂分,两脚平……”志愿者纪欣童带着孩子们念起坐姿口诀,手把手纠正握笔姿势,“大家看,食指根部要距离笔尖2.5厘米,倾斜40到50度最合适哦。”从“点画要由轻渐重,末尾稍作回锋”到“横画要稍往右上倾斜”,志愿者们结合PPT里的示例,耐心讲解基本笔画的写法。“你说我猜” 环节中,当黑板写下“范”字,孩子们七嘴八舌描述:“是我们刚才说的先贤里的一位”“他写过‘先天下之忧而忧’”;“笔画接龙” 时,从“点”到“横”再到 “竖”,孩子们合作组成“立”“章”等字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最后的创作环节,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,认真写下“敬贤”“向上”等字,稚嫩的笔画里藏着满满的专注。三年级的小宇举着作品笑盈盈地说:“我要把这个送给爷爷,他说字如其人呢!”
问答悟初心,故事润少年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,队员们参与了由中共东台市委宣传部、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管委会主办的“强国复兴有我”主题知识竞赛活动,组织暑托班的孩子们进行知识问答,通过竞赛的形式,让孩子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“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?”“中国精神指的是哪两种精神?”队员们拿出精心准备的题目,孩子们争相抢答。当问到“‘强国复兴有我’是不是只和大人有关”时,10岁的壮壮立刻摇头:“不对!我们也是参与者,老师说少年强则国强!”他的回答引来一阵掌声,这正是志愿队希望传递的信念——强国复兴,每个个体都不可或缺。
知识竞赛刚落幕,队员们化身宣讲员,带着“三相文化”的故事走进活动室。“在东台西溪,有三位北宋名相曾在这里任职,他们是吕夷简、晏殊和范仲淹。”通过讲述北宋三位宰相在东台西溪任职期间的故事,孩子们对东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,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。“那他们和我们现在有什么关系呢?”有孩子好奇地问。“你看,他们勤政为民,我们现在好好学习、尊敬师长,也是在学他们呀。”志愿者的解释让孩子们恍然大悟。随后的“三相故事我来讲”环节,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复述着先贤事迹,小小的身影里,仿佛已埋下担当的种子。
薪火相传递,青春共成长
夕阳西下,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和 “三相文化”小手册依依不舍地告别。“今天知道了东台有这么多厉害的古人,还学会了写漂亮的字,太开心了!”孩子们的话语里满是收获。
笔墨晕染间,是文化的传承;问答互动里,是信念的扎根。南京邮电大学的志愿者们用一天的陪伴证明:强国复兴的路上,每一份坚守与付出都算数,每一颗童心的成长都值得期待。
(撰稿:高涵悦、纪欣童;编辑:鲍捷;审核:郭强)